这两天宅在家里(用实际行动贡献社会hhh),连刷了b站从15到20年的拜年祭神曲。15年的《权御天下》、16年的《九九八十一》、17年的《万神纪》、18年的《逆浪千秋》、19年的《冠世一战》、今年的《万古生香》。我非常喜欢b站把中华文化融入二次元燃曲中的尝试,几首歌听罢都热血上头,爱不释耳。我对中华文化有着深深的眷恋和入骨的情怀。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下半年就要离开这片生养了我20年的土地远渡重洋了,很想为这片我所挚爱的土地和寄于其上的某些情怀写点什么。“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旧事已逝,唯记入文字可以抵御遗忘和变质,明我长相忆。
(就当宅在家云旅行了)
以什么顺序写呢?
今天听完《逆浪千秋》之后,忽然想以大江大河为线索开这个头。水是一个很好的线索。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同是H2O,到了北国就成了冰封的冻港,到了南国就变作温润的园林;到了山巅就形成圣洁的天池,汇入海口就化作壮阔的海洋;卧于都市就是不夜的港湾,栖于山林就是轻灵的溪流;在北美,我同样曾驻足南来北往的密西西比河,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这个星球上的蓝色脉搏,在华夏,那些大江大河里流淌的不止是自然风景,也有浪花淘尽的历史和人文。
从北往南。最北的黑龙江我没去过。
松花江
我两次来看松花江,都是在冬天,一次在吉林,一次在哈尔滨。吉林的松花江和哈尔滨的松花江就很不一样。哈尔滨的松花江冬天是上冻的,腊月里结着厚厚的冰盖,冰盖上再加一层厚雪,吱呀吱呀能从南岸走到北岸。凛冽的江风吹得人神清气爽,就是脸疼。吉林的松花江到了深冬也不冻流,由于高出周边的江面温度使得沿江一片都冒着腾腾的雾气,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吉林独有的雾凇。有次,长春一个出租车司机说,“我发现个规律,每次长春有树挂,吉林肯定有雾凇”。如果还有机会再来吉林的话可以按这个法子试试hhh虽然我欧气爆棚,去第一次吉林就看成了雾凇,登第一次长白山就看成了天池。
东北这个地方值得我不惜笔墨地去追思,去描摹,去勾画,去像腌腊肉一样存一份自己的文字,风干在回忆中。身为一个南方人,东北与我却有不少渊缘。我的父亲在东北度过了自己大学四年的青春时光,甚至连他的身份证号码都是东北的hhh。虽然年年都去,但是年年他都嚷着“明年就退休回去了”,所以每一次去,都心想可能以后就不知后会何期了呢。
哈尔滨的松花江畔零星是玩雪圈和玩雪爬犁的小孩;
吉林的松花江畔就老热闹了。年年都听说有壮士松花江冬泳(奥利给~~),雾凇岛上狗拉雪橇、羊拉雪橇,披着红衣服喜气洋洋的。腾着雾气的江面使得即使身居零下二十来度的岸边也有种置身桑拿房的错觉。
我喜欢东北的冬天。上炕头撸串,下街头啃雪糕;屋里暖风薰得游人醉,出门一阵风又能让你立刻提神醒脑。这种冰火两重天之间的碰撞在刺激之余居然从来没有让我感冒过,也实属神奇。
鸭绿江、图们江
我是走图们江入境朝鲜的。小时候不知听谁说,那人去鸭绿江畔隔江遥望,对岸都是“行人穿着中国上世纪6、70年代的衣服,推着手推车。隔江两岸基础建设天壤之别。”我过江的时候,只记得在中国这边还是平坦的公路,过了边检立马变成了颠簸的土路。图们江不宽,窄窄的像条小水沟。算不上大江大河。
黄河
在没见过黄河之前,我一直以为黄河作为和长江齐名的大江大河,壮观程度怎么说也是能和长江相媲美的。当我见到黄河的时候,满头的问号伴随着一种巨大的心里落差而来。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看的黄河位置不对,或者没去过黄河最宽阔最壮观的地段,总之黄河在我的记忆里委屈巴巴地留下了“一条很黄但除此之外好像就没什么特点了的普通小河”这样的印象。
淮河
真正说淮河这条河其实烙在我心里的印象并不深,但与之相关的文化概念却远比河流本身渊源深厚。(然而我印象中仍觉得淮河比黄河宽广,至少水面清澈很多,视觉上显得开阔。)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我父亲名字里的一个字,每次离家上学路上的地标。从合肥到济南路程不远,上学路上过了淮河,很快就到了蚌埠,转悠过了徐州,就入了齐鲁大地了;回家途中过了淮河,立马就觉得离家不远了,一种“近乡情更怯”的感觉随之而来。淮河对于安徽的文化贡献也颇深厚,毕竟皖省是唯一占全了淮南淮北俩城市名的省份hhhh。
在中国特色的南北之争中,合肥长大的我总觉得自己是左右站不了队的那个。虽然身为一个南方人,但我是个坚定的豆腐脑咸党,视甜豆脑为异端,以致常常被开出南籍(开个玩笑)。但我所爱的咸豆脑却也不似北方传统的卤汁豆脑,而是汤汁勾芡、色泽清淡、融合了胡椒香味的沙汤豆脑。当然卤汁豆脑我也爱,甚至摸着自己那爱好刺激的胃也能想象红油版的豆脑我一定也能接受,但走南闯北多年,独接受不了甜豆脑。
豆腐脑咸党,粽子咸党,喜食香菜,喜食榴梿,喜食辣,生葱生蒜、苦瓜、芥末都喜。(危险语录
(我觉得我这胃可能不是地域使然,而只是追求刺激)
和南方朋友关于冬天的共鸣常常从没有暖气开始,以“什么,你们那儿居然不下雪,最低温度0度以上?哇!异端!”(开个玩笑)结束。
长江
长江是华夏大地的大江大河中给我留下最多烙印的一条。身为半个江南人(虽然连江南话都不会说),长江烙着我好多童年回忆。芦苇荡、栀子花、轮渡的呜鸣、此起彼伏的蛙声(危)。在我的印象里,江南的空气都是香甜的(危),总掺着洗澡花、栀子花等种种甜腻的花香,日光总是暖黄色的,伴随着田埂上村里人在小池塘里敲打搓衣板的洗衣服声和吴侬软语的吆喝声。夏日的虫声总是连绵不绝,蒲扇轻摇,凉席凉枕带着竹子的清香,帐里插一朵兰花。会有卖发糕的大爷挑着扁担从门口经过,会有邻居大妈三三五五说着我半懂不懂的江南话唠家常。
好像除了豆脑是甜的之外,江南在我的记忆里就是一个集万千美好的温柔乡。然而后来我再回江南,老家变成了旅游景区,装饰一新很是漂亮,却再找不到小时候的味道了。
长江从上游到中游,每个地段上的风土人情也各不相同。我曾和钰欣一起驻足于重庆的江边,在灯红酒绿的夜色中逛着洪崖洞,在江面上乘索道俯瞰长江天堑。还记得那个时刻我们走过解放碑,恰好看到面前的大楼LED灯打出“这一刻,在重庆”(我还拍下了这张图)。就悄悄感慨:此时此刻此地,此情此景此人。不想有奇缘相识,却无缘常相聚于同地。走南闯北潇洒,海内存知己潇洒,潇洒的代价就是漫长的别离和每每如惊鸿一瞥般的相见。人生如朝露,要及时行乐啊。
湘江
待更
珠江
待更